舌尖上的製造業!政府該做什麽?
曾經轟轟烈烈的無錫尚德集團如今麵臨(lin) 破產(chan) 的境地。這標誌著僅(jin) 僅(jin) 幾年前炙手可熱的光伏行業(ye) 進入了冰河期。
光伏行業(ye) 和其他製造業(ye) 行業(ye)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在於(yu) 產(chan) 能過剩和缺乏技術創新。在製造業(ye) ,規模經濟尤為(wei) 重要,隻有先做大才能做強。每個(ge) 企業(ye) 都在努力擴大自己的規模和產(chan) 能,這就形成整個(ge) 行業(ye) 產(chan) 能過剩。蘋果公司就靠創新推出了ipads和iphoness係列手機,利潤豐(feng) 厚,獲得成功。
我國的製造業(ye) 過去靠低工資和低環保,以低價(jia) 格打入世界市場,為(wei) 我國製造業(ye)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,功不可沒。當年光伏行業(ye) 的發展靠的也是這種價(jia) 格優(you) 勢。但如今這個(ge) 時代已經過去了。如果不及時從(cong) 價(jia) 格優(you) 勢轉向技術優(you) 勢,製造業(ye) 的衰退就是難以避免的。中央講的經濟轉型中最核心的就是要從(cong) 投入型增長轉向技術進步型增長。
如何轉型?在我們(men) 這種政府主導的市場經濟中,許多人馬上想到政府。我們(men) 首先要知道政府不該起什麽(me) 作用。如今政府能不能再出錢主導光伏產(chan) 業(ye) 創新呢?技術創新實際包括兩(liang) 大塊:一塊是基礎理論研究,另一塊是應用研究。基礎理論研究應該由政府出資支持,但應用研究應該交給企業(ye) 。
如果政府投資於(yu) 應用研究,或主導應用研究,結果很可能是出力不討好,適得其反。上世紀90年代,日本為(wei) 了在電子行業(ye) 成為(wei) 世界領先者,曾由政府出資、主導,組織一些大企業(ye) 進行技術突破,盡管在集成電路方麵暫時領先,但直到今天在電子行業(ye) 也不領先。美國政府對應用型創新完全放手,直到今天在電子行業(ye) 仍處於(yu) 領先地位。花了錢,出了力,反而不成功,不管不問卻碩果磊磊。這是為(wei) 什麽(me) 呢?
企業(ye) 從(cong) 事應用型技術創新研究目標是為(wei) 了實現利潤最大化。它們(men) 從(cong) 事這一行業(ye) ,對於(yu) 行業(ye) 內(nei) 哪種技術創新有前途了然於(yu) 心,所以在確定創新的方向時,失誤較少,而且即使失誤也要由自己承擔責任。企業(ye) 熟悉市場,熟悉消費者,創新出來的新產(chan) 品也能適合消費者的需求。政府沒有利潤動機,又不熟悉行業(ye) 和市場,所做出的決(jue) 策可能會(hui) 有失誤。而且,政府用稅收的錢,賠了也不是自己的,所以,即使有成功,其代價(jia) 一定高於(yu) 企業(ye) 的。曆史也證明了,成功的應用技術創新都出自企業(ye) ,很少是政府。計劃經濟下,政府不惜投巨資,親(qin) 自從(cong) 事,但有多少成功的創新?
當然,說政府在應用型技術創新方麵不要親(qin) 力親(qin) 為(wei) ,並不是說政府不可以起作用。政府的作用還是十分重要的。首先是要為(wei) 企業(ye) 創造一個(ge) 有利於(yu) 創新的環境,建立一套有利於(yu) 企業(ye) 創新的製度。如果沒有專(zhuan) 利保護製度,山寨遍地,企業(ye) 有創新的動力嗎?專(zhuan) 利製度靠政府來製定並落實。其次,對企業(ye) 要放手,不要限製太多。無論政府好心限製或扶植企業(ye) ,都不利於(yu) 企業(ye) 創新。限製不必說,扶植也未必需要,光伏不就是扶植的結果嗎?有政府扶植,可以不創新而賺錢,創新能有動力嗎?最後,政府要在基礎研究和教育上投資。
基礎研究是應用研究的基礎,這種投資無利可圖,要由政府投資。人才在應用型研究中的作用地球人都知道,我想就不用多說了。
十八大提出,深化市場改革關(guan) 鍵是確定政府的作用。當前就要減少政府的作用,更多發揮市場的作用。我想這個(ge) 精神也適用於(yu) 企業(ye) 創新和中國製造業(ye) 成功轉型。
本文鏈接:https://www.kjddy.com/Read/55.html 轉載需授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