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製造業擺脫困境走什麽路?
一是堅持以製造業(ye) 為(wei) 中國經濟的立國之本。金融危機前,隨著全球產(chan) 業(ye) 轉移的持續進行和房地產(chan) 業(ye) 的快速發展,歐美發達國家普遍出現產(chan) 業(ye) 空心化的趨勢,主要表現為(wei) :工業(ye) 占GDP比重逐年下降,與(yu) 房地產(chan) 密切相關(guan) 的金融業(ye) 、租賃及其它服務業(ye) 占GDP比重逐年上升。而德國則始終專(zhuan) 注於(yu) 工業(ye) 製造業(ye) 的發展,"德國製造"我們(men) 需要學習(xi) 的還很多!同期德國工業(ye) 占GDP比重上升了1個(ge) 百分點,金融、房地產(chan) 和租賃服務業(ye) 占GDP比重基本保持不變。
正是對製造業(ye) 的執著和專(zhuan) 注,使得德國免受泡沫經濟破滅後的痛苦。因此,我國各級政府應堅持製造業(ye) 在國家實體(ti) 經濟中的核心和基礎地位,堅決(jue) 摒棄急功近利的政績觀,在轉方式、調結構的過程中,引導各類產(chan) 業(ye) 均衡發展,努力營造有利於(yu) 製造業(ye) 發展的社會(hui) 環境。
二是堅持以“三位一體(ti) ”貫穿“中國製造”的全過程。積極加強科技創新、標準化和質量認證、人才培養(yang) “三位一體(ti) ”的體(ti) 係建設,改變“中國製造”長期以量取勝的局麵,真正實現以質取勝。在科技創新方麵,加大研發投入,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(chan) 力的轉化,鼓勵自主品牌發展。在標準化和質量認證方麵,以加強標準化工作為(wei) 突破口,為(wei) 我國工業(ye) 產(chan) 品提供具有競爭(zheng) 力的標準支撐,拉動內(nei) 需、穩定出口;努力推進質量認證工作,促進形成與(yu) 經濟大國地位相稱的質量責任意識,提高“中國製造”的國際質量形象。在人才培養(yang) 方麵,加大對專(zhuan) 業(ye) 人才的職業(ye) 技能培訓,通過政策引導提升“產(chan) 學研”三個(ge) 環節的合力,建立麵向市場、麵向企業(ye) 、麵向生產(chan) 的職業(ye) 教育體(ti) 係。
三是堅持以全麵深化中德製造業(ye) 合作打造製造業(ye) 強國。製造業(ye) 是中德經貿合作的重點領域。兩(liang) 國製造業(ye) 處於(yu) 不同的發展階段,互補性強。德國先進的科學技術、精湛的製造工藝、科學的經營管理、優(you) 良的產(chan) 品質量、良好的職業(ye) 操守以及較為(wei) 開放的技術合作,為(wei) 中德兩(liang) 國製造業(ye) 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提供了有利條件。在前兩(liang) 輪中德政府磋商中,雙方已就在先進製造業(ye) 、職業(ye) 教育、標準化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達成重要共識。下一步,應積極推動德方共同落實好政府磋商成果,早日建立中德先進製造業(ye) 對話,並以此為(wei) 引領,全麵深化中德製造業(ye) 合作,促進“中國製造”的升級換代。
本文鏈接:https://www.kjddy.com/Read/92.html 轉載需授權!